你有流量,也有數據。但……你的用戶真的在做什麼?
他們逛了哪些商品?會回來?還是直接消失?
別再猜了,是時候用行為趨勢圖表看見真相。
為什麼行為趨勢比流量更關鍵?
- 高訪問但低轉換?只是好奇,沒下單
- 頻繁點擊商品頁?是興趣還是選擇困難?
- 登入次數減少?用戶可能正在流失
- 加入購物車很多,但沒結帳?典型漏斗問題
這些行為線索,是洞察的黃金——只要你懂得追蹤。
真實應用情境:誰最需要這張圖?
- 產品經理 → 發現功能使用的高峰或流失點
- 成長團隊 → 精準找出使用者在漏斗中流失的位置
- UX 設計師 → 驗證哪些頁面令人困擾、哪些頁面深得人心
- 行銷團隊 → 追蹤活動前後使用者的行為變化
無論你是經營小眾應用程式,還是管理大型電商平台,掌握使用者行為,就能做出更聰明、更迅速的決策。
範例資料集
為何手動分析像辦案一樣累
用傳統 Excel,你得:
- 按日期整理用戶行為
- 計算每日各類行為次數
- 建立產品或渠道的樞紐分析
- 拉多個圖表再疊加篩選
- 祈禱能看出點什麼
結果?你在 VLOOKUP、COUNTIFS 裡載浮載沉,還是不確定發生什麼事。
匡優Excel 實戰演示:一句話 + 圖表
顯示過去 14 天產品瀏覽的折線圖
想知道哪款商品吸睛?
這張圖揭示每日瀏覽變化趨勢。
比較每天的加入購物車與實際購買次數
讓你精準判斷用戶意圖轉換的斷點。
這張組合圖對照「想買」與「有買」。
顯示每個渠道每日互動量
TikTok 真的有帶來活躍用戶嗎?
這張折线圖分析每日各渠道的用戶行為。
你可能會發現的事實
- 某新品有 40% 更多瀏覽,但無人加購物車
- 每週一用戶活躍度飆高,但週中明顯下滑
- TikTok 帶來曝光,但 Facebook 才能轉單
- 回訪用戶平均 每次瀏覽更多頁面,比新客深入許多
最後的話
行為,就是真相。
如果它被埋在試算表裡,你就錯過了改變產品與行銷的契機。
匡優Excel 讓你省去公式與篩選 —— 只要上傳日誌檔,然後問問題:
顯示最近一個月的互動趨勢
比較每日加購與成交率
追蹤各渠道活躍用戶
不需公式,不用濾鏡,只有重點洞察。